全国高校林业政策学、林业经济管理学等课程建设研讨会在西南林业大学举行
为提高林业经济管理课程和教材建设质量,切实提高本科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做好林业大学经济管理类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讲好中国林业故事,传播中国林业声音,教育部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于2016年9月30在学校国际交流中心召开“全国高校林业政策学、林业经济管理学和森林资源经济学”三门课程建设研讨会,来自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全国高校和中国林业经济出版社教育分社等机构部门领导和教师共计30人参加了研讨会。
研讨会会场
会议由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罗明灿教授主持。陈建成、高岚、曹玉昆、张红霄、刘德钦等知名林业经济管理学者参会,各院校老师围绕三门课程建设的历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核方式、教师队伍建设、课程特色、主要问题及建议等方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罗明灿教授主持会议
针对在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相关课程之间的重叠与协调问题,教材建设多元性和规范性、周期性和与时俱进的问题,教学与科研协调性的问题,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专业培养目标与学生专业兴趣冲突的问题,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型升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许多切合课程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三门课程建设的思路、方法手段和主要途径。
参会代表
融入主流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范式,提高林业人影响力和话语权。厘清林业政策学、林业经济管理学和森林资源经济学三门课程内容的范围边界和内在关系机理,构建宏观、中观和微观相关衔接和嵌套的层次分明的林业经济管理课程体系框架,纳入供需分析和案例分析等主流经济管理学分析范式和方法,积极参加和承办世界气候大会和林业大会等前沿学术会议,拓展国际视野,提高中国林业人的世界影响力。
不忘初心投身于教书育人事业,破解科研与教学冲突的难题。积极倡导和探索参与式课堂讨论、案例讨论、行动导向、导师制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对知识掌握和应用的能力;采取互相听课、教学培训、讲课竞赛、经验交流、出国进修和项目调研等多种形式提升老师授课能力和技巧;搭建“梁希班”、“丁颖班”和“卓越班”等多层次的教学班级体系,因材施教,满足学生高层次、多元化知识需求;教学大纲、讲义、课件、题库、案例和考评标准一样都不能少,推进课程建设规范化进程。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陈建成教授总结发言
打造“一体多翼”实践教学系统平台,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效对接。建立“个性化+大众化”双平台实践教学系统,在强化学生综合实践操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形成了显著的特色。通过农村调查综合实习等制度的实施,构筑了面向本专业全体学生的实践平台。通过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学生科研创新项目、专业性社会实践等途径,搭建了面向优秀学生的成长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综合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专业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和使命感。积极探索“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创新,在案例分析中积极开展以“杨善洲、马永顺、牛玉琴”等先进林业人为典型分析对象,塑造当代林业大学生荣誉感、使命感和认同感,提高学生作为“林业人”的荣誉感,强化学生作为“绿色发展”主力军的使命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认同感。
推进课程建设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提高课程和教材建设质量。积极推进“林业虚拟仿真实验室和平台”建设,实现林业经营、林业投入、产出的全程化、动态化虚拟仿真模拟,打开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的“黑箱”,有效提升学生的问题的识别、分析、决策、实施和控制能力;依托“Prezi云概念演示软件”实现课程内容的全景化和动态化展示,积极开展“慕课”和“微课”等新兴教学模式,实现“教”“学”零距离。
会议合影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陈建成教授在总结讲话中表示,教材和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建设工作的核心,是切实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关键,也是教师职业生涯中最重要、最持久的任务。希望我们林业院校的老师积极投身于林业经济管理的教育事业,践行课程建设 “互联网+”行动, “内容为王”提升课程内涵价值,形成课程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做好林业经济管理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